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25〕40号),我厅制定了《中国(海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意见:
1.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发送至hnswt8@hainan.gov.cn。邮件主题请注明“中国(海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意见建议”字样。
2.通过信函将意见邮寄至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国兴大道9号海南省政府办公大楼2楼海南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205室,邮编:570203,信封上请注明“中国(海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17日。反馈意见时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进一步联系。
联系电话:0898-65367763,0898-65361331。
海南省商务厅
2025年6月7日
中国(海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15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25〕40号),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中国(海南)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海南综试区)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开放协同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优势,探索跨境电子商务新路径、新模式,培育贸易新动能,全力构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跨境电子商务创新高地。
经过3年建设,力争培育8-10个电子商务直播基地,3个跨境电子商务选品中心,10个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其中省级认定园区不少于5个),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备案企业2000家以上,带动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增长100%。
经过5年建设,电子商务直播业态蓬勃发展、功能完善,电子商务直播基地数量达到20个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进一步向市县延伸,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达到10个以上,跨境电子商务各类主体加速集聚,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备案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增长200%。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两个平台。
完善省级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县特色功能模块,丰富完善备案登记、数据申报、统计查询、政务服务、大数据等公共服务以及平台入驻、通关服务、金融服务、物流仓储、运营工具、国际法务、海外营销、数据分析、人才培育等市场服务,实现“一点接入、一站式服务、一平台汇总”。
建设线下跨境电子商务载体平台。按照“一区多园”布局方式,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和认定一批省级、市县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以海口、三亚、儋州、澄迈、陵水为核心,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电子商务直播基地建设,引进培育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各类专业服务企业。支持琼海、东方、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等市县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定位、协同发展的思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其他市县以打造特色出口产品为重点,推动特色产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转型升级,在条件成熟时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二)构建六大体系。
信息共享体系。以海南省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商务、海关、税务、外汇、物流、金融等部门(单位)间的信息共享,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为跨境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联通共享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
智能物流体系。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运输各环节全程可视可控。依托洋浦港、海口港、美兰机场、凤凰机场等口岸优势,打造“空海联动、水陆协同”的立体化物流网络。加快岛内物流节点建设,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智慧化改造,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高效通畅的跨境物流体系。
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征信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为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支付结算、小额融资、保险等“一站式”在线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信用监管体系。推动“信用+跨境电商”发展,完善对跨境电子商务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采集报送机制,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分级分类管理、信用承诺管理等制度。依托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记录和积累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企业、物流企业及其他综合服务企业基础数据,对接监管部门的信用认证体系,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信用信息分类监管、有序公开。
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全口径、多维度跨境电子商务统计监测机制,明确跨境电子商务统计方法和标准,实现进出口交易、物流、通关、金融支付等数据的分类采集与动态监测,对各类跨境电子商务行业数据报告和发展指数进行分析,为政府监管和企业经营提供统计信息参考依据。
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对跨境电子商务关键环节的风险监控,建立风险信息采集、评估分析、预警处理机制,有效防控非真实贸易、走私、洗钱等经济风险。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直播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制定电子商务直播内容审核和数据安全相关管理办法,严格规范直播内容、交易流程与数据传输。
三、主要举措
(一)打造电子商务直播新业态发展高地。
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直播新业态,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出口营销模式,带动全国优质产品出海。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科学布局一批电子商务直播基地,招引MCN机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供应链服务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选品平台,支持海口、三亚、澄迈等市县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直播达人选品中心,集中展示全球及全国优质产品,实现国内外企业、网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选品对接。鼓励电子商务直播基地延伸服务链条,推进直播“切片”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二次分发,与海外网红达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拓宽海外营销推广网络。定期举办电子商务直播相关峰会、赛事活动,组织开展优秀电子商务主播评选认定工作,支持各市县结合本地特色探索电子商务直播创新模式。
(二)打造特色产业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高地。
推动一产“接二连三”。以热带特色农业为核心,构建“种养殖+精深加工+跨境电商”一体化产业链。聚焦芒果、蜜瓜、荔枝、地瓜、椰子、胡椒、咖啡、沉香、罗非鱼、种子种苗等海南优势农产品,支持市县建设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开发陵水酸粉、文昌鸡等预包装食品,热带香料、鱼罐头、鱼油、冻干水果、椰子制品等适配跨境电子商务出口的深加工产品。引导企业积极对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
聚力旅游商品出海赛道。推动海南特色旅游商品及黎锦、椰雕等非遗产品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在保留海南元素和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对产品外观、设计、功能、包装等进行升级,打造文化底蕴与时尚感兼具的跨境电子商务产品。通过海外社交媒体,或利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海外旅游博主、KOL等渠道,推动“海南特礼”等品牌出海,推广海南省旅游商品平台。在海南热门旅游城市、重点景区、大型度假酒店等游客密集区域设立旅游商品展销专区,形成“旅游+线下展销+线上复购”的产业融合模式。
(三)打造跨境电子商务高端服务业态集聚高地。
优化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持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吸引国际、国内金融机构推荐优质客户来海南落地区域总部,形成跨境金融服务产业集群。鼓励金融机构立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要,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外汇实时清算等领域开展差异化创新。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便利化,简化入境资金的贸易背景审查流程,加强事中事后核查;推进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支持银行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为跨境电商提供结算服务。加大对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支持力度,研究出台一系列金融便利化举措。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品牌培育服务。吸引一批国内、国际优质设计师资源落地,开展面向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产品与品牌设计服务;引入经验丰富的品牌运营管理、品牌数字营销、产品数据分析等市场主体,吸引国内出海品牌企业在海南落地品牌设计、品牌营销等功能中心,以“海南设计+中国制造”赋能中国品牌出海。
提升跨境电子商务合规服务能力。招引或培育一批跨境电子商务合规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税务咨询、法律咨询、质量基础设施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鼓励企业或机构申请设立商标品牌指导站,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商标品牌指导服务。依托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等机构,助力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应对国际纠纷。加强质量监管,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产品抽检、不合格品召回制度,确保出口商品符合国际标准,进口商品符合国内安全要求。
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发展体系。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构建完善的福利保障网络,落实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落户和医疗等保障措施,吸引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国际贸易、数字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专业人才。推动本地高校与国际数字贸易教育强校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设数字贸易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的特色专业,支持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加强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直播基地与院校合作,将直播纳入留学生课程体系,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优化外籍主播引进机制,简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办理流程,吸引全球优质主播资源参与海南电子商务直播。
(四)构建中国-东南亚跨境电子商务门户枢纽。
优化中国-东南亚跨境电子商务通道。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洋浦港、马村港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提升跨境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加密与东南亚主要港口的货运航线和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构建高效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运输网络,推进货物“次日达”“三日达”物流服务。建设跨境物流数字平台,整合港口机场作业、海关监管、物流企业数据,实现东南亚航线船舶动态、货物轨迹、舱单信息实时共享,推动订舱、通关、装卸、运输全流程线上化。
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换货与维修。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出口“退货+维修”专用仓,建立退货商品的接收、分拣、仓储、维修、复售/退运等全流程管理机制,实现跨境电子商务“全国出口、海南退回”。支持企业在专用仓设立维修站,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维修服务。
深化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规则对接。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在贸易便利化规则、监管措施等方面互认互信,探索与东盟各国在商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技术标准、认证认可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海关监管规则衔接,试点“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对AEO企业货物实行优先查验、降低抽检比例等便利化措施。
(五)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交流合作枢纽。
建设形成集会议会展、信息共享、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交流交往中心。定期举办全球性跨境电子商务峰会、行业论坛、专业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海南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影响力。推动海南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全球各国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展示推广模式,借助海南丰富的国际活动和体育赛事,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特色展示区,集中展示海南及全国优质商品。策划举办跨境电子商务主题消费节,联动跨境直播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推广,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与海外经销商、采购商精准对接,助力中国品牌加速走向世界。
(六)优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通关便利化模式。对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货物,探索在“一线”简化申报手续和检验检疫流程,满足条件的动植物产品可采用“先入区、后检测”等监管模式。推行涵盖企业备案、申报、征税、查验、放行、转关等环节的全程通关无纸化作业,全面实施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简化申报、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模式,优化申报流程。推进监管场地数字化、智能化系统配置,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货物“即到即检、快速通关”。
落实税收征管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海南综试区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试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办法。采用应税所得率方式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统一按照4%确定。
优化外汇管理制度。支持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境外仓储、物流、税收等费用与出口货款轧差结算,支持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境内个人通过个人外汇账户办理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结算。为信用优良企业办理外汇收支业务提供便利措施。
四、实施步骤
按照“核心引领、重点突破、全域协同”的发展理念,分三梯队推进海南综试区建设,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第一梯队。
涉及市县:海口、三亚、儋州、澄迈、陵水。
启动时间:2025年。
建设思路:侧重制度创新与要素集聚,承担综试区制度创新压力测试。
三年打基础:一是开展核心载体建设,完成海口、三亚、儋州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主体建设;启动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升级,集成通关、物流、金融等基础服务模块。二是开展业态创新试点,在海口、三亚、儋州、澄迈、陵水等开展先行先试,建立海关监管创新机制;推进洋浦港、马村港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东南亚航线基础网络。三是开展电子商务直播生态培育,搭建电子商务直播基地基础运营框架,引进头部MCN机构及配套服务商;建立电子商务直播选品中心,基本形成选品-直播-物流协同体系。
五年见成效:在海口打造生态服务核,总部经济、品牌培育、金融服务、国际商事服务等业态基本完善,形成辐射全省的跨境电子商务生态服务中枢。在三亚培育消费创新核,“跨境电商+免税”“跨境电商+旅游”等业态融合水平进一步深化。在儋州形成物流枢纽核,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国际航运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在澄迈建设云仓基地核,“海外仓+选品智能仓”“直播+展示+交割”等选品交易模式进一步丰富。在陵水建设直播赋能核,形成全链条跨境电商+直播+海外营销生态体系,跨境电商流量转化与品牌输出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第二梯队。
涉及市县:琼海、东方、五指山、定安、屯昌、琼中。
启动时间:2025年-2026年。
建设思路:专注产业垂直深化,利用好第一梯队的基础设施和经验,重点发展特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品等。
三年打基础:一是开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各市县选定1-2个优势产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深度培育。二是基础设施补强,在东方、琼中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完善各市县面向海口、三亚、儋州的物流通道建设。三是推进电子商务直播基地建设,带动本地特色产品出海。
五年见成效:推动市级产业园升级为省级认定园区,形成“一县一品”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产业带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标杆。承接海口、三亚、儋州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经验,辐射带动第三梯队挖掘潜力,形成承上启下的全域协同发展纽带。
(三)第三梯队。
涉及市县:文昌、万宁、乐东、临高、昌江、保亭、白沙。
启动时间:2026年。
建设思路:强化特色赋能和快速复制,将第一、二梯队成熟模式与本地产业嫁接。
三年打基础:一是梳理本地特色产品,依托省级跨境电子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产品资源库。二是构建基础能力,各市县重点锚定1个优势产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训指导与主体孵化,条件成熟的市县启动跨境电商线下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跨境电商”,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额零的突破。四是对接第一、二梯队物流及服务平台资源,建立市县间特色产品联合出海协作机制。
五年见成效:构建全省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毛细血管”网络。形成三亚、陵水带动,万宁、琼海、文昌协同的东部数字贸易走廊,推动航天科技、医药健康、特色农产品等产业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形成儋州、澄迈带动,临高、昌江、东方、乐东协同的西部临港产业走廊,依托临港优势,重点发展工业品B2B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水产品精深加工、软件服务等方向。形成海口、三亚、儋州带动,琼中、屯昌、定安、五指山、保亭、白沙协同的中部生态创新走廊,实现中部市县资源互补、抱团发展,探索“跨境电商+生态旅游”出海模式。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商务、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金融、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及市县政府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由分管省领导负责统筹协调综试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海南省商务厅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推进综试区建设发展。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试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结合市县情况研究具体落实措施,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路径。
(二)强化政策保障。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税收、金融、人才等专项支持政策,出台跨境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市县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有利于本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举措。
(三)完善监督评估。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定期对各市县建设进展、政策实施效果、产业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评估。
(四)强化安全保障。加强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安全管理,构建“海关缉私+市场监管+外汇管理”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打击走私、洗钱、虚假贸易等行为,加强对商品质量、知识产权、税收等方面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商务厅”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